手机扫一扫,可知疫苗“前世今生”
1月3日,新京报记者在贵州省疾控中心的疫苗数字化监管大屏前看到,基于贵州省2019年5月建成并实施的疫苗全程电子追溯系统,监管人员可监控辖区内各单位疫苗的库存量、运输路径和疫苗环境温度等实时数据,还能接收接近温度限值、疫苗库存不足或近效期所发出的实时预警,在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非法疫苗的流入的同时,该系统还可确保发生质量风险的疫苗能及时召回。
对公众而言,了解疫苗的更多信息,也更简洁,通过手机扫描疫苗包装上的20位追溯码,接种者可以看到疫苗的生产厂家、有效期、批次、规格和包装规格。“手机扫码不仅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准确性。”贵州省龙里县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接种护士表示。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疫苗数字化监控系统已经覆盖了贵州省疾控中心、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疾控中心,1579个预防接种单位。未来,贵州还将推出疫苗预约接种服务,老百姓可通过健康贵州、支付宝等多种途径预约距离最近的接种点进行接种。
疫苗一致性评价在即,行业或迎整合
2019年1月1日,《疫苗管理法》实施;2019年12月2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意味着疫苗一致性评价也将开始。
国家药监局表示,《指导原则》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疫苗临床研发水平,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疫苗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明确和统一临床技术标准,保证同类疫苗注册上市时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导非创新性疫苗的临床研发和评价。
我国疫苗分为一类疫苗、二类疫苗两类。其中,一类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采购免费向公民提供,二类疫苗则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目前,我国共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疫苗种类超过60种,可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其中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进口疫苗占比小。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加速疫苗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促进疫苗质量的提升,并规范疫苗企业的管理水平,而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缺乏技术优势的疫苗企业将逐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