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是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人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最大、最复杂的航天系统。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了400多个单位和30多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发。
卫星导航和位置的服务行业约有14000家企业和机构,员工人数超过50万。在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和湘五个产业区成立。
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每个重要节点,成千上万的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的警察、安保人员和员工坚守岗位,共同构筑坚实的安全保障;当神箭起飞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天气,无论是逆风还是暴雨,发射区和火箭残骸区的许多省市的数十万人都自觉服从大局,积极进行疏散.如此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北斗走向世界的最大信心和不竭动力。
为什么要开发北斗?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和大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
在北斗系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整个项目始终坚持从实际国情出发,遵循“独立、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克服各种困难,从零开始,从主动到被动,从区域到全球,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它采用独特的“混合”星座。北斗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的混合星座,也是第一个中圆轨道卫星。在亚太地区,北斗使用三种轨道卫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抵御城市和森林等遮蔽环境造成的信号干扰。
同时,北斗的“一体化”设计体现了独特的“智慧”。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只能被动定位,所以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里。北斗用户不同,他们不仅知道我在哪里,还会告诉别人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可以提供卫星增强、国际搜救、精确单点定位和地面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性能范围: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坚定的步伐和显著的成就致力于促进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合作。
多边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北斗的“朋友圈”。
北斗应用登陆海外。国内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认、精准农业、数字化建设和智能港口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和非洲成功应用。
国际标准正在迅速发展。北斗增强系统的相关标准已经全面启动;支持北斗全球信号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已经通过评审,即将发布;第一个测试北斗船载接收设备的国际标准已经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批准并向世界发布,这推动了北斗新信号标准的升级。
交通是北斗应用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建成650多万辆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的约8万辆公交车、3200多个内河导航设施和2900多个海上导航设施。世界上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控系统正在铁路运输、内河航运,远洋航行、航空运输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深入推进,提高我国综合交通管理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近年来,中国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了50%左右。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集芯片,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北斗产业链,并作为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标准,在大众消费大规模应用。在过去的10年里,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每年增长20%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00亿元。
北京和湖北的北斗植物保护无人机被广泛用于该地区的消毒。无人机一次喷洒面积可达5000平方米,可深入车辆无法到达的死角。在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的北斗终端已经进入物流行业。通过北斗的精确定位,位置的信息一目了然。一些物流企业还通过北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的机器人北斗信息产品,为一些偏远社区提供物资运输和配送。可以准确定位感染者的行动轨迹并向公众公布,为大城市特别是基层社区的防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