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察|朝鲜为何3个月内两度举行阅兵?
朝鲜劳动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阅兵式14日晚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北极星”-5、新型机动式弹道导弹首次亮相。
这是朝鲜继去年10月举办建党75周年阅兵式以来时隔3个月再次阅兵。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阅兵展示的“火星”-15、重型洲际导弹未出现在此次阅兵式上,只展示了“北极星”-5潜射弹道导弹,核力量方阵阵容规模大幅缩减。
韩联社刊文分析认为,鉴于朝鲜迄今从未有过以党代会为契机举行阅兵式的先例,本次阅兵可能意在烘托八大的强军“主旋律”。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春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朝鲜3个月内举行两次阅兵式是朝鲜方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即提醒拜登政府朝鲜半岛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阅兵是“强对强、善对善”对美政策中硬的一面。
“但硬的一面也是克制的,有分寸的,这次阅兵没有安排洲际导弹就是不想过分刺激即将上台的拜登政府。”李春福指出。
朝鲜阅兵式展示的“北极星”-5导弹
“北极星”-5导弹首次亮相
对比去年10月份举行的阅兵,此次阅兵首次亮相的大型武器很少,只有“北极星”-5潜射和某型采用5轴发射车的弹道导弹。
韩联社报道称,朝鲜在阅兵式上展示了“北极星”-5的新型潜射弹道导弹(SLBM),导弹弹头较去年建党75周年阅兵式上公开的“北极星”-4更大。“根据朝鲜士兵平均身高和发射车,‘北极星’-5的直径和‘北极星’-4弹体直径基本相同,但‘北极星’-5弹体长约0.5米,这意味其射程更远,可以打击更远的目标。”导弹专家李文盛分析表示。
“‘北极星’-5不是一款全新的导弹,应该是‘北极星’-4导弹的改进型。”李文盛向澎湃新闻表示。
“北极星”系列导弹是朝鲜研制的固体弹道导弹。2015年5月,朝鲜首型潜射弹道导弹“北极星”-1试射成功。外界推测该导弹直径约1.5米,最大射程约1200-1700公里。之后,朝鲜在“北极星”-1导弹基础上发展了“北极星”-2导弹,采用了履带式发射车,成为一款陆基中程弹道导弹。
“北极星”-5导弹射程更远
2019年10月,朝鲜国防科学院在朝鲜东海元山湾水域成功进行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北极星”-3的试射。朝鲜官媒报道称,这次新型潜射弹道导弹试射采用高角发射方式进行。
朝鲜未公开“北极星”-3导弹性能参数。根据韩国军队的监测,“北极星”-3导弹弹道最高点的高度是910公里,最终导弹飞行了17分钟,落点在发射点450公里外。根据换算,该导弹实战射程可达到1900公里左右。
“此次阅兵式没有展示‘火星’-15、‘火星’-16等重型洲际导弹,而是展示‘北极星’-导弹,这体现了朝鲜对海基核力量和固体导弹发展的重视,”李文盛指出,“这是因为固体弹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短,生存能力更强,更适合潜艇。”
除了“北极星”-5,一款采用5轴发射车的弹道导弹也首次亮相,朝鲜称其为“主体弹”。韩联社称,该导弹是被称为朝鲜版“伊斯坎德尔”(KN-23)弹道导弹的改进型。未改进的KN-23导弹采用8轴发射车,每辆发射车可携带两枚导弹,朝鲜已经对其进行了多次试射。
“从外形和尺寸看,改进型KN-23弹体更加圆润,长度也有所增加,射程应该更远。”李文盛分析说。
一款采用5轴发射车的弹道导弹也首次亮相,朝鲜称其为“主体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