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体与积极的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各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具体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各国中小学体育课从育体、育智、育心3个层面入手,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在育体层面,学校通过体育课督促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让青少年增强体质;在育智层面,运动能够有效激活大脑活跃度、优化智力功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体育还有助于中小学生锤炼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达到育心的效果。在体育课上,青少年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成功挑战体能极限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青少年在面对挑战时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人格也愈加完善。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会育”是关键。体育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定位是否精准,对于中小学体育课能否发挥效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体育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元育人主体形成合力,“家校共育”尤为必要。在很多国家,青少年父母认可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有的父母还在课余时间经常带着孩子运动。
多国中小学校也将运动视为青少年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体育教育倍加重视。俄罗斯教育部门认为,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芬兰设立了一套立体的目标体系框架,将中小学体育教育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两大核心目标,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自我认知及培养意志品质为目的进行体育课程设置。
很多国家强调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美国认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培养“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教育部门认为终生参与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体育教育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在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聚焦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方面,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然而,仍有少数家长存在“紧学习松体育”“重成绩轻健康”等现象。
在实际操作层面,让体育教育真正有效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并非易事。充分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达到教育目标,涉及各方观念的转变。多国学者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应共同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保障和促进高质量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青少年健康和幸福的人生奠基。
《人民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