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寄20斤食材绘图教女儿包粽子
有必要说明的是,类似的话题可能逢节都会出现,比如:“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做月饼”,“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做腊八粥”等等。不得不承认,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感受更多在味蕾和饱腹感里。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节日里的特色美食已经不再那么让人渴望。无论是粽子,还是月饼都不再是稀罕之物,因为不管过不过节,都是可以买到的。从这个层面上去审视“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的事儿,其实早已跟吃粽子没什么关系。
于此“评论区”出现各种各样的艳羡之辞也就不足为奇。因为从根本上讲,这就不是妈妈担忧女儿吃不上粽子所触发的授渔行动,而是妈妈和女儿的一次“用心互动”。当然从女儿的反应上来看,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要不然也不会变成热点话题被更多人围观。
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妈妈只是想证明自己对女儿很用心,又何必付出这么大周折呢?甚至从女儿的立场出发,除却能感受到“用心的气氛”,可能在吃粽子的问题上,根本就不会有更好的体验。
之所以这样去看待“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这事儿,倒不是说当事妈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而是对于亲缘之间的爱和被爱,可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自我感动”中弥合,并且这种现象在国内比较普遍。
普遍来讲,国内的父母对孩子始终是抓得比较紧的,尤其在琐碎生活的关照上,可以说是事无巨细。这种方式好与不好,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极致的爱走向自我感动时,所谓的爱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尤其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他(她)们本来刚有自己的空间,也希望自己能尽快独当一面。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依然抓得很紧,那么即便孩子此刻感觉到很温暖,但也会在未来成熟的情感关系中形成“应力集中”。
妈妈寄20斤食材绘图教女儿包粽子
说到底,“母亲为孩子寄食材”在当下这个“便捷时代”已经够多费周折,再加上手绘的教程,真可谓有些“爱的过头”。毕竟普遍来讲,真要是怕孩子吃不上家的味道,自己做完寄出就行,何必折腾一圈,女儿还不见得能吃上。所以回到“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的事儿上,很可能当事妈妈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更为享受,起码比女儿自己更感到享受。
艾里希·弗洛姆在谈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时,其实就论述过母爱的性质,强调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及其需要的无条件肯定。不过后续也对此说法作出重要补充,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其二,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是灌输给盖子爱生命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
就“其一”来讲,正常情况的家庭的母亲都能做到,但“其二”来讲就不太好说。因为对于国内的父母来讲,始终觉得自己比孩子更强大,尤其在琐碎的生活上,始终彰显出固执和自信的一面,总觉得他(她)们不在,孩子们会吃不到“家的味道”。
可事实上,在物质丰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可能更会享受生活,更知道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也肯定是不绝对的,只是就普遍性而言的。但是,这也足以告诉我们,要是真的爱孩子,就请先尊重和相信孩子对生活的掌控能力。
毕竟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他(她)终究会离开父母的怀抱,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这种时候,如果父母想依靠自我感动式的重负去消解离开的现实,基本上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尤其孩子要是进入自己的婚恋关系中,父母依然不选择及时抽身,基本上会毁掉固有的亲缘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真应该想一想,你们是真的爱儿女,还是认为那样做就意味着是爱儿女。老实说,“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这事儿要是猛一听确实感动人,但是稍微咂摸一下,就觉得有些怪味溢出。
因为从本质上讲,这跟小伙子当街表白没什么区别,除却给予被接纳者无限的虚荣绑架,再没什么可值得期待的。于此而言,“妈妈寄20斤食材并绘图教女儿包粽子”更像是节日气氛的样板戏,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被谈论和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