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海航集团公布了这则消息。和陈峰一起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还有海航集团CEO首席执行官谭向东。
消息公布之前,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在党员干部大会通报了这一情况。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突然,我问了一些高管,他们说也早就预料了。但我想很多基层干部职工在那一刹那可能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愕然。”顾刚在随后致海航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写道。
他宣布,在经历了近8个月的破产重整后,这场历时4年的危机终于到了要收尾的时候。
根据此前顾刚透露的信息,如顺利完成破产重整,海航将重整拆分为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航空板块、机场板块、金融板块、商业及其他板块,各自由新的实控人股东带领前行,相互完全独立,确保各板块各自回归主业、健康发展。重整后,海航集团老股东团队及慈航基金会在海航集团及成员企业的权益将全部清零,不再拥有相关股权。
也就是说,以陈峰、谭向东为代表的海航初代创始人将全部出局。
海航董事长陈峰总把因果挂嘴边
海航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在被带走之前,陈峰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海航总部了。上一次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今年1月底海航集团关于新一届党委改选的一则消息,那时陈峰已经不再在集团党委委员之列。
更早一点,是去年9月,因为海航无法按时偿还超过268亿的债本息,“陈峰被限制高消费”上了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意外的是,当天海航系的股价应声上涨,其中,海航科技在15分钟内上涨10%,封住涨停。
在此之前,海航已经连续4年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漩涡中。在陈峰和海航已故董事长王健历时两年半的自救失败后,2020年2月,由海南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正式入驻海航集团。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摸底核查后,最终宣布资不抵债,于今年1月底宣布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的消息公布之前,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一度拥有1.2万亿资产规模的庞然大物,最终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过去的一年,真的很难。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一场百年未遇的疫情如此严重地影响我们。让雪上加霜的海航真的一下就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即便没有这一次疫情,我们也很难再走下去。”在宣布破产重整的当天晚上,顾刚在给所有的集团员工发出的内部信中这样写道。
据接近联合工作组的知情人士称,“刚进驻的时候,联合工作组根本想不到会走到破产重整这一步。因为他们当时被告知的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
事实上,在联合工作组进驻前,就连海航内部,都没有任何人清楚庞大且错综复杂的海航系真正的资产和负债底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联合工作组进驻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摸底工作,彻底摸清了一共有2000多家企业以及海航所有的负债及负债率。最后树立梳理出的三张海航集团股权关系树状图,每一张都近三米长。
“这是海航历史上第一次摸清一共有多少家企业和所有企业的股权关系,最多的股权关系层级足有7层之多。”上述知情人士说。
摸底的结果是:严重资不抵债。
“资产和负债的差距巨大,已经不是通过卖资产能解决的问题。”据联合工作组相关人士透露,经过详细调查摸底的这个债务数据是经过多方认证的数据,也是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数据。
但另一方面,海航具有包括资产价值、品牌价值、服务价值等在内的较高救助价值。
最后各方达成了破产重整的共识。
据接近联合工作组的知情人士透露,破产重整的方案经过了近300家债权机构前后开了30多次的大会议、无数次的小会议进行磋商和博弈,收集了几百条意见,获得了80%债权机构的支持。海南省以及监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也多次听取了汇报。在此过程中有过激烈的争论和较大的分歧。最后形成的方案被认为是确保所有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多方均能够接受的一个结果。
自救失败,海航错过最佳抢救期
海航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在联合工作组进驻之前,海航集团在两年的时间里处置了近3000亿元的资产。但这与海航天文数字的总负债相比仍然相距甚远。
在提到疯狂扩张的那几年时,海航的一位创始人曾如此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描述海航飞速膨胀的过程:“我们杠杆加得高一点,因为觉得机会难得,千载难逢。就像上面挂了一个金疙瘩,我们想给它抓下来。够不着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踮了踮脚。没想到一个没站稳,闪了腰。”
如今看来,海航不仅是闪了腰,而是伤筋动骨,不得不被送进了ICU。
“完全没有想到,脑袋都大了。”王健生前曾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形容海航当时面临的流动性危机。他表示,海航内部一直在降负债率,原本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将集团负债率降到25%以内。
遗憾的是,在接受这次采访后不到三个月,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跌落致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原本已退居二线两年的陈峰再次出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陈峰将海航出现的问题归结于“欲望太大,经验不足”。他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海航对宏观形势判断失误。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海航的速度和节奏都出现了问题,没有预计到环境变化以后可能带来的结果。诸多因素构成了根本的原因,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从而遇到了流动性的问题。
陈峰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感叹:复出之后一直挺难的。流动性最困难的时候就像遇到洪峰一样。“过去一年,海航已经死了一轮。”
在外界看来,海航转身的速度明显慢了。
“陈峰不想卖,他觉得海航还可以扛过去,一次次开会和别人讲海航是怎么闯过以前的危机,他认为海航这次也可以。”据海航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在最好的时机没有及时处理卖掉资产,等到市场下行,很多资产没人接盘就卖不出去了,甚至就没了。”
2018年底,陈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曾这样解释:“经济环境跟上半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突然发现大家都没钱了,很好的资产也没有我们预期处置得那么快。怎么办呢?我也不能降成萝卜白菜价,只能慢慢卖。”
联合工作组进驻之前的海航已经深陷债务漩涡,内部员工已经七八个月没有领到薪水。而外部,面对海航一次次没有时间线的拖欠,债权人对海航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
有债权人抱怨称,他们与陈峰的沟通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他没有还债方案,只讲因果”。
复出掌权,陈峰忙着安排接班和内部清理
令外界失去信心的还有陈峰复出后一段时间内密集的人士调整。
在王健去世之后,陈峰对海航的管理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据知情人士称,王健曾经重用的200多名干部被免掉。
这被外界解读为对王健团队的“清洗”。坊间一直传闻,海航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则,“陈峰用过的人,王健不会再用,反之亦然。”
对于外界的“清洗”之说,陈峰曾经的解释是,人员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配合战略转型的需要,调走了一些过去负责资本市场运作的人员,安排了一些海航成长起来的,懂航空业务的人员来更好地适应。
但这个解释颇为牵强。
据海航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陈峰“清理”走的那些人,很多都曾经主导并参与过2017年前的并购收购项目,“那些懂资本运作的人曾经是王老板眼里的红人”。王健时期曾经被重用的大量干部都被免掉,以至于在联合工作组刚进来时,新上任的人被问起海航的资产都“一问三不知”。为了查清楚资产底数,联合工作组请回了大量被调整的员工,甚至是已经离职的人。
在一些海航内部人士看来,陈峰的“清洗”行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海航的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
而在陈峰的人事调整布局中,最令外界诟病的是,其子陈晓峰在两年之内从M5级(注:海航的员工级别,分为M1—M16)员工,晋升为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兼集团总裁。
这令海航内外震惊。“那时的海航完全变成了一个子承父业的家族企业,这彻底导致了人心的涣散。”上述知情人士说。
6月30日,网传海航集团两万多名员工集体举报董事长陈峰,列出的“罪状”包括:暗箱操作私自兑付集资款、贪心妄想把海航变为家族企业、利用职权拉帮结派中饱私囊等。
举报信中称:陈峰之子陈晓峰在未经集团任何合法合规手续的情况下“空降”海航董事局,陈峰让根本不懂管理和航空业务的儿子着手参与、控制集团业务,妄想把海航集团办成自己的家族企业,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集团的发展,加速了海航集团的破产之路,把水深火热之中的海航集团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3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被违规占用及未披露担保等逾千亿元
陈峰究竟涉嫌什么犯罪,在目前的公告中没有透露。但从顾刚致海航全体员工的那封信中或可管窥一二:
“直至当野心和欲望把集团送入深渊的时候,再一次遇到更大危机的时候,既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也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说真话的勇气、更没有付出和担当的魄力。直至要把数十万家庭的希望、成千上万家机构的信任毁于一旦,乃至于给国家造成了数千亿元的巨大损失,这时候很多事情就真的已经注定。”
今年初,海航系旗下三家上市公司
*ST海航、*ST基础和*ST大集宣布破产重整,共涉及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主要子公司及关联方64家。
引发舆论哗然的是,这三家上市公司共自查出总额逾千亿元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违规占款与担保窟窿。
其中,仅海航控股就被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375亿元,其中,被关联方拆借资金96亿元,借款被关联方实际使用138.7亿元,为关联方提供担保形成的资金划扣86.7亿元,关联方代收款项50.8亿元,帮大股东兑付员工理财8.2亿元;供销大集子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最终资金137亿元被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借用,子公司为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导致资金被划扣53亿元;海航基础被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有55.7亿元。
对被申请破产重整的3家上市公司所涉及的众多中小股东来说,退市清算的风险无法预估。而目前的破产重整方案被联合工作组认为是最大程度保护股民利益的方案。方案中,通过将上市公司的债务转移给大股东偿还,以及通过股抵债、留债展期清偿、信托份额抵债等多种方式降低负债水平,以最大限度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从公告看,所占用资金相当大的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这些资金主要被大股东和关联方用于在全球市场上进行激进的并购。而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中,海航所展现出来的超高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为并购所做的股权嵌套结构极为复杂。
一直以来,在海航集团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分层,同时高度集权化。一位海航内部人士分析,高度集权化管理导致了资产流向的不透明,每家公司虽是独立实体,但在管理上根本无法保持独立,“一个人的调令就能随便调动旗下所有公司的资金,没有任何防火墙。”
这最终导致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的巨额占用。
最新的消息透露,海航集团成员企业*ST海航、*ST基础和*ST大集及其子公司重整案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将分别于9月27日、28日和30日召开。
顾刚在内部信中说:“过去的海航曾经给太多的机构和个人造成了损失,即将召开的破产重整的二债会是大家的艰难决策,但也是法治化市场化中最差情况下的能有的最好选择。海航人还要面对这个大考,我们要努力,希望别人支持那个最差情况里的最好选择,给海航机会,错误由犯错的人承担。”
“因果论”救不了海航,也救不了陈峰
“这么好的一个集团怎么就走到了今天?”顾刚曾经发问。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和惋惜。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在两次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陈峰都把因果挂在了嘴上。
“因果”是佛教用语。在海航,佛教的符号曾经无处不见。从外形像一尊盘腿佛陀的海航大厦到大厅、顶楼处处供奉的佛像再到海航员工胸牌吊带上的藏文六字箴言……王健曾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自己信佛,而陈峰表示则自己“尘缘未了,欠银行那么多钱还没还呐。”
海航董事长陈峰总把因果挂嘴边
陈峰曾经这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述过与海航一起在海外市场“大买四方”的其它几家企业的看法。“安邦已经完了,万达半死不活,复星苟延残喘,但海航不会是他们。”他很肯定,“因果不一样,海航的使命是造福于全社会。”
但这回,他失算了。
在陈峰宣布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当天,顾刚在上述内部信中以不点名的方式对“因果论”做了总结。顾刚说:“在度过困难,摆脱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又丢了初心、忘了使命,总以为故事还可以重复,是上天给了自己机会,总是把因果和自己的冒险经历挂在嘴边,佛经成了指挥自己的行动指南。”
陈峰曾经认为,“对人世间的这些事情不必太执着。该发生的一定发生,不该发生的一定不发生。”
不知此时,在里面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