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背后的国际博弈
1.5℃——这两天国际舆论场中的高频词。
刚刚结束的G20峰会,在公报中呼吁各国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将全球平均温升1.5℃的气候目标“保持在可及范围内”。
有人问,这么小的一个数字,值得这么多国家大张旗鼓吗?
你别小看这“1.5℃”,背后可是国际博弈的大棋局呢。
G20公报中的这个“小目标”,其实延续的是2015年《巴黎协定》共识: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追求1.5℃温控目标。
注意措辞,是“工业化前的水平”,要跟几百年前相比。
从数字上看,1.5或者2都不是啥大数。但在气候学上,全球温升1.5℃,可就是很大变化了。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如果全球温升1.5℃,各地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将缩短;全球温升2℃,极端高温将频繁超出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临界耐受阈值。
如果不控制温升,人类还将面临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洪水频发等问题。以前百年一遇的极端“海平面事件”(注:是指由潮汐、海浪、风暴潮共同作用而出现的极端海域事件),可能在本世纪末成为常态。
1993年至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演变(图源:央视新闻)
别觉得这离我们很远。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真切感受到海水上涨、吞没家园的威胁。对这个小国来说,温升实实在在地事关国家存亡。所以早在2009年,该国领导人就明确表示,图瓦卢不会在任何超过1.5℃温升幅度的协议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