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发展的关键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数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此指引下,新时代文艺不断迈向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优秀作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确立点,正是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长河溯源,初心不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集结“文艺国家队”的力量,以此特别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
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
这是一场借青年视角展开的深情回望,也是一场怀文化自信上演的汇报演出。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5月23日晚首播的节目中,从百岁歌唱家孟于和青年演员吴磊共读冼星海家书的温暖画面,到中国交响乐团和中国煤矿文工团合奏《黄河大合唱》的恢弘场景,再到吴磊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电影《跨过鸭绿江》等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中不断“遇见”英雄先烈、感悟创作赤诚……节目让新时代文艺的光辉与延安文艺的“灯塔之光”遥相呼应,而在这条薪火相传的文艺脉络中,始终跃动着“人民至上”的火热初心。
用鲜活的青春视角走进历史
“‘到延安去’曾经是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是什么让无数热血青年汇聚于此,是什么点燃了创作者的灵感和激情?”
这是《从延安出发》首期,青年演员吴磊发出的第一问。节目中,他牵起百岁文艺前辈孟于奶奶的手,倾听她讲述在民族灾难深重、条件艰苦卓绝的年代里,《黄河大合唱》怎样从延安的一座土窑洞里横空出世,吹响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敌救国的精神号角。
吴磊与孟于完成了一次青春与延安的碰撞
青春的记忆,激活着青春的使命。一问一答,皆是初心的追寻;一呼一应,均是精神的延续。
在前辈与青年文艺工作者展开“时光对话”的过程中,演员曹磊、康福震等在舞台上以戏剧演绎的方式,重现歌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带观众如同踏访历史现场一般,重回冼星海、光未然的创作岁月,看有志青年的家国情怀和永不磨灭的音乐精神。
“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寥寥数幕场景,勾勒出一个从人民中来、为时代而歌的星海先生。创作过程中,他思绪翻滚,激情拍桌;和工友交流时,他目光真挚,表示“我希望我的创作能从你们的生活中长出来,我想写出你们的痛苦,写我们被压迫的祖国”;纸短情长的家书中,他诉说思念、遗憾和心酸,更表达要“站立在民众当中”的坚定理想;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在莫斯科的医院里卧床数月,依然不知疲倦地创作……有观众感慨,透过节目饱蘸真诚的演绎,看到了又一个亮闪闪的人物走到了面前,真切感悟到了充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戏剧演绎《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