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十年“铸剑”海天
2022年11月23日,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15在辽宁舰首次成功起降十周年的日子。十年来,歼—15成为国产航母配备的一把利剑,助力中国海军挺进深蓝,守卫辽阔海天。
利剑是怎样铸成的?今天,让我们探寻“铸剑”背后的故事。
一
时间拨回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有了自己的航母,令人倍感振奋,但要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航母必须有坚固的“盾牌”——那就是组织强大的护卫舰队保护自己。同时,航母还要有锋利的利剑——那就是舰载战斗机。
正因如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发展航空母舰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前相关单位已经开始研制歼—15飞机,开启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的“铸剑”征程。研制生产团队将飞机取名为“飞鲨”,寓意“制霸海疆,强我国防”。
“飞鲨”剪影。航空工业供图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铸剑”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世界上能造舰载战斗机的国家本就没几个。研制之初,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可遵循,也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可供参考,诸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挑战难度前所未有。尤其是舰载机起降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被比作是“刀尖上的舞蹈”。
研制先进战机没有捷径可走。为确保舰载战斗机研制能够赶上航空母舰工程的进度,航空工业全线参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夜以继日,在一场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闯关夺隘。
2012年11月,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航空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航母辽宁舰上。航空工业供图
他们攻克了机翼折叠系统制造装配技术、拦阻钩系统制造技术、加受油系统制造技术等一系列舰载机特有的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钛合金加工制造中心、一流的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等可与国际比肩的航空产品制造生产线,实现了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研制速度,创造了舰载机“当年生产、当年铅封、当年交付、当年形成战斗力”的历史纪录!
更可贵的是,歼—15走在了三代机的前列,在气动布局、机动性能方面优于发达国家同类型战机,甚至个别技术应用在全世界都是独创。
“飞鲨”在海面上飞行。航空工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