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了4月上半月的全市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在深圳全市设置的425个监测点中,不合格的监测点中密度有3个。
近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蚊子地图”,该地图展示了深圳全市不同区域伊蚊密度情况。据介绍,这是深圳市首次发布这样的地图,旨在引起市民对病媒生物的重视,提高防范意识。#今年深圳首份蚊子地图出炉#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共监测到伊蚊密度为2.47只/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2只/千平方米。其中,福田区、龙华区和南山区的伊蚊密度相对较高,分别为4.08只/千平方米、3.66只/千平方米和3.61只/千平方米;宝安区、罗湖区和光明区的伊蚊密度相对较低,分别为0.95只/千平方米、1.29只/千平方米和1.40只/千平方米。
此外,地图还显示了每个区域的伊蚊密度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比如,在深圳北站一带和罗湖机场周边,伊蚊密度相对较高,需要注意防范;而在南山区的科技园和光明区的公明街道,伊蚊数量有所下降,说明当地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专家表示,蚊子是多种传染病的媒介,包括登革热、寨卡病毒等,防范病媒生物对于保障公共卫生至关重要。市民应该加强个人防护,减少蚊虫叮咬,避免疾病传播的风险。
据悉,深圳市将继续定期发布“蚊子地图”,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当地病媒生物的分布和密度情况,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