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江苏常州一位家长发视频吐槽,下大雨多名学生在校门口淋雨等待,不到点不让进学校,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对此,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从开学就跟学生说了7点20分之前不让进,恶劣天气家长更要做好预案,也会给学校说,面对特殊天气会安顿好学生。
不到点不让进校,学生淋雨等开门,这一幕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别说是孩子们天天学习的地方,就是私人院落,有路人想进去避避雨,恐怕也不会遭受这种对待。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回应,更像是向家长“甩锅”、为学校“洗白”,自然无法解释这种违背人之常情的荒唐现象。
面对淋雨的孩子们,学校为何作出如此不近人情之举?学校的规矩是为学生服务的,因守规矩而不顾淋雨的学生,是否显得过于死板了?究其原因,恰如很多网友所指出的,无非一个“怕”字:怕学生提前进校门“出事”,进而怕家长“闹事”。说白了,学校怕给自己“找事”,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照此思维,一道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学生若在校门外发生意外事故,是家长的责任;若在校内发生事故,学校则“吃不了兜着走”。比如,有网友称,学校“不到点不让进”也是无奈之举,否则出了意外谁来负责?
学生人身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但这不是因噎废食、“一刀切”的理由;现实中不排除少数家长“无理取闹”的情况,但学校也不能把所有家长都当成不分青红皂白的“假想敌”。一有问题就回避,一有责任就推卸,死守着所谓的“规矩”让学生淋雨等开门,这种做法比大风大雨更令人心寒。
除了“不到点不让进”外,不少中小学校还规定,学生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出教室,追逐奔跑、欢声笑语等曾经学生时代的常态已一去不复返。对此,新华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面对矛盾不退缩不逃避、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挑战,本就应当是言传身教给孩子们的成长姿态,何不开动脑筋在安全与快乐之间找到平衡点,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间一小时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换换脑筋、放松心情、舒活筋骨?
同样道理,学校规矩和人之常情之间也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学校多想点办法、多出点力,让淋雨的学生们提前一会儿进校,是完全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比如,校方可安排专人值守、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等。事实上,各学校都建立了相关应急预案,当出现特殊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学生有序、安全出入校门,也是学校日常管理的题中之义。
现实中,基本上所有学校都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宜早也不宜晚,但当出现大雨大雪等特殊天气时,极少有学校会把孩子们拒之门外。其实,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单单从常识常情常理上讲,也不应让孩子们在外淋雨。
以人为本,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场大雨淋湿了部分学生,也淋出了少数学校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