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总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就是应急管理工作者。
近日,中宣部、应急管理部联合授予两个先进集体和11名先进个人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8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代表与大家见面交流。
“从事救援工作25年,我参加了汶川、雅安、彝良、泸定等地的抗震救灾工作,也参加过河南郑州‘7·20’以及河北涿州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原油田队、普光队队长王庆银说。
王庆银和战友们以及其他从事危化救援、矿山救援、隧道救援、水域救援的102支国家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常年驻守在一些企业,在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生产救援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忠实地履行着国家专业救援队的职责和使命。25年来,王庆银参与各类救援1200余起,救出700余人。
地震工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一部分,主要关注由地震作用造成的灾害与程度,以及如何科学防灾减灾。
从1996年包头地震至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孙柏涛数十次奔赴国内外地震现场。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地震现场待了99天,跑遍了每一个角落。2015年尼泊尔地震,受相关部门派遣,他为尼泊尔8.1级地震评估了损失情况。
“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地震发生时,我们就利用平时的积累,为现场应急救援和损失评估做技术支撑。”孙柏涛介绍,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从事防震减灾的基础研究和灾害防御实践,承担了多项国家级任务和项目,主编、参编十几部国家规范,并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市支队是全国森林消防队伍中救援任务比较繁重的一个单位。就森林火灾扑救而言,昆明支队曾经一年最多扑救过87起,最多一天同时奋战在4个火场,最长时间连续鏖战13个昼夜,最远距离曾经横跨祖国对角线,万里驰援黑龙江火场。
从事森林消防工作32年,这份事业已经融入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市支队支队长李孝忠的血脉:“无论是过去的‘橄榄绿’,还是现在的‘火焰蓝’,我和我的战友始终牢记职责使命,苦练专业本领。”
改革转制以来,过去单一的森林防火灭火任务,拓展为“全灾种、大应急”的地震、山岳、水域综合救援任务,队伍机动救援特点更为凸显。李孝忠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围绕职能定位加强练兵备战,以提升战斗力为根本标准,综合救援能力在跨区增援重庆灭火、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监测等大项任务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地处藏、青、疆三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52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历史最高气温23.3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1摄氏度。青藏公路贯穿安多县全境,其中唐古拉山路段以“冰雪仓库”著称,冰雹、降雪、大风等天气四季可见。
青藏公路承担着8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受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货运车辆进行除雪救援成为安多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旦巴群培的重要工作之一。“从事应急管理工作11年的坚守和历练,使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旦巴群培说。
在国际救援任务中,中国救援队以卓越的能力,展现着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
“大家可以看到我手里的这个标识,它代表的是国际城市搜索和救援咨询团,是联合国框架下的一个政府间人道主义救援和援助咨询组织。”见面会上,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站长潘照虎为记者展示了一枚特殊的标识。在国际救援领域,佩戴这个标识,是救援能力的体现。
2019年,中国救援队通过了联合国重型地震救援队能力测评。潘照虎成为中国救援队其中一员。同年,他随队赴莫桑比克执行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今年年初还随队赴土耳其执行了地震救援任务。参加消防工作15年以来,潘照虎共参加各类灭火救援任务3000余起,解救被困群众约400余人,执勤参加重大安保任务50余次。
应急管理工作者们总是冲锋在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线。谈到对这份职业的理解,“光荣”“神圣”“责任重大”等关键词,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虽然这份职业时刻都有危险和挑战,但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是我们逆向前行的最大动力,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坚决扛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做到不畏艰险、不怕困苦、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李孝忠表达了一个“逆行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