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10月4日发布讣告,北京画院著名艺术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陈淑光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据介绍,陈淑光1929年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班,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雕塑家,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雕塑项目,热爱儿童题材创作。
陈淑光是著名雕塑家张松鹤的夫人。她曾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毛主席纪念堂群雕创作,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组浮雕中唯一一位女性共同作者。
《中国妇女报》曾报道,从《抗日游击战争》浮雕素描初稿的创作绘制到塑造完成,陈淑光协助时任雕塑组副组长的主创者张松鹤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及塑造。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十面浮雕工作启动,分别是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的八面矩形浮雕,以及“胜利渡长江”旁边“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两面装饰性浮雕。八组浮雕的落成,是雕塑家、画家、史学家、建筑家及广大石刻艺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背着地雷的女战士、送儿子上战场的白发老母亲、向前冲的游击战士、农民老汉等人物形象,我都参与了创作。”陈淑光回忆,当年的建设过程非常严谨,为了更好地创作,她和一批年轻人专门到北京门头沟农村体验生活,搜集工农兵形象,《抗日游击战争》中农民老汉等形象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此。有着丰富战争经历的张松鹤仍然专门到部队学习体验生活,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战士形象。
八组浮雕的题材和内容,最初提出十几个主题设计方案,向各界领导及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史学家、画家、雕刻家、建筑家等反复探讨研究,并组织学习、访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工作,最终明确了题材、构图,确定了如今作品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
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的场面。陈淑光回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也是广泛讨论、反复修改完善的。当时遇到过一次热烈的讨论,主要围绕浮雕上是否应呈现典型环境。有过从军经历、参加过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张松鹤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山等形象,以更生动地表现游击环境。有的同志却认为绘画性太强,应突出主体人物。经反复讨论,张松鹤坚持自己观点,最后还是沿用这一创作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对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陈淑光心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起点,更是新中国的精神地标。她希望大家能保护好这座历史丰碑,传承好它所承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