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达到近三个季度以来最佳表现,显著优于市场预期的5%。然而,尽管宏观数据呈现积极态势,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感受却仍显冷淡。
分析师指出,这种现象源于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之间的差距,其背后反映出价格疲软与工业库存过高等问题。一季度经济在政策刺激下持续恢复,但名义GDP仅增长4.2%,导致GDP平减指数为-1.1%,连续四个季度为负值。负平减指数意味着物价下跌,低物价导致企业收入增加但利润不增,削弱企业盈利能力,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
红塔证券分析师杨欣表示,名义增长率通过价格和利润率影响企业盈利,进一步波及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名义增速偏低会削弱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实际增长的感知。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同样认为,企业营收、利润以及政府财政收入均与名义GDP紧密关联,实际GDP与名义GDP增速差距意味着企业“增收不增利”,加剧地方财政收入压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取得“开门红”,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求政策持续推动经济增长。
物价持续低迷
GDP平减指数作为衡量一般物价水平的宏观指标,一季度为-1.1%,与同期公布的通胀数据相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
钟正生在其研报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的设定,隐含了对名义GDP增速的预期。平安证券计算得出,2024年名义GDP增速目标的“隐含下限”约为5.6%,扣除5%左右的实际GDP增速目标,对应的GDP平减指数目标下限应为0.6%。基于一季度物价数据,实现物价温和回升的目标仍需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