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海淀区北下关街道举办了大慧寺文化遗产焕活研讨会。会上透露,大慧寺近期将启动文物研究修缮保护工作,后续相关文物保护单位会依据研究进展适时对外公布成果。
来自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15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聚焦于大慧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议题。
大慧寺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现仅存大悲宝殿一座,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该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21米,具有极高的建筑规格,重檐庑殿顶。殿内有28尊彩塑泥胎造像,环列于东、北、西三面墙体前,每尊高约4米。彩塑背后墙壁上有一套大型彩色连环壁画,工艺精湛,取材于《香山宝卷》故事。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慧寺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大慧寺进行保护和传承,希望通过集思广益为大慧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业内精英从不同视角提出建议和方案,为大慧寺未来发展勾勒出多元路径。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杰表示,大慧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发力的保护机制,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