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国大选的结果将对中德及中欧关系产生复杂影响,具体取决于德国新政府的政策方向。尽管目前结果尚不可知,基于当前德国政治格局和主要政党的立场,可以预见以下几种可能的影响。
若执政联盟延续或偏左/绿党主导,可能会延续或强化对华“系统性竞争”定位,在人权、台湾、南海等问题上施压,推动欧盟对华“去风险”战略,限制关键技术合作(如半导体、AI)。而如果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主导,则可能采取更务实的“价值观与利益平衡”策略,但在安全领域(如5G、供应链)对华警惕性提高,同时可能寻求维持经济合作。极右翼政党(AfD)若获更多席位,其反全球化倾向可能导致德国外交政策更内顾,减少对国际事务干预,但意识形态差异可能加剧中德摩擦。
作为欧盟核心国家,德国的立场将显著影响欧盟对华政策。如果德国推动对华强硬,可能促使欧盟在投资审查、反补贴调查、人权制裁等领域联合行动;反之则可能保留合作空间。此外,德国若加速“去风险”政策,可能推动企业减少对华依赖,特别是在关键原材料(如锂、稀土)、新能源产业链(电池、光伏)等领域,对中国出口企业构成挑战。中德在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合作可能面临更高壁垒,但中国在电动汽车、绿色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或促使德国企业寻求合作。
德国可能进一步收紧对中资收购德企的审查,尤其在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敏感领域。若欧盟统一外资审查机制趋严,中国对欧投资或将更多转向中东欧或“一带一路”伙伴国。中德在可再生能源(如氢能)、碳市场规则等领域仍有合作需求,但德国可能要求中国在环保标准、劳工权益等方面做出更多承诺。若绿党参与执政,或施压中国加速淘汰煤炭,影响中德在气候议题上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