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中部曼德勒附近发生强震。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9日晚,地震已在全国造成1644人死亡、3408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此次地震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包括中国、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向缅甸派遣救援队伍。
曼德勒附近一带目前正处在气候上的干热季,天气炎热干燥,预计最高气温会接近40℃。一位曾携搜救犬参与“土耳其大地震”救援的专业救援人士表示,高温天气对搜救犬不利,因为它们在工作中主要依靠嗅觉,天气炎热时需要张嘴喘气,工作时间也会受到限制。高温天气同样对施救人员及废墟下的被压人员构成考验。
中国探险协会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宛嵬指出,缅甸震后救援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当地的医疗问题,特别是后期的防疫问题非常关键。他提到,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局运转能力较弱以及气温较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救援难度。与土耳其震区低温条件相比,高温天气可能加速疫情传播。
据称,缅甸当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瘟疫有登革热、疟疾和霍乱。其中,登革热较为难处理,因为它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高温天气下人们的防护措施难以有效预防。不少震区灾民在大街上安置,这进一步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此外,抵达缅甸的中国救援队全员已在飞机上服用了霍乱疫苗。
宛嵬还提到,缅甸震后可能出现石棉污染。除了普通建筑或混凝土结构倒塌造成的尘屑外,一些倒塌建筑中还含有石棉材料。过度吸入石棉纤维可能导致慢性肺病。因此,救援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装备,如N95口罩、面镜和护目镜等,但现场的高温天气又成为另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