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舒兰传播链跨吉辽两省致22人感染,为何查清传染源这么难?
5月13日一早,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通报,5月12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例,全部为此前舒兰市确诊病例产生的关联病例。至此,舒兰市的这条传播链已跨吉辽两省,共导致22人感染,传染源仍未查明。
近一段时间,黑龙江、吉林、湖北,多地接连出现本地确诊病例。此前,吉林省已将舒兰市的疫情风险划分在两天内连升两级,从低风险变为高风险;但吉林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仍保持在较低的三级响应。公众该如何理解各地的应急响应和风险等级提示?如何理性看待出现本地确诊病例背后的风险?
应急响应、风险等级,哪个更靠谱?
5月9日,广东省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降至三级。至此,全国仅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湖北、西藏6个省(区、市)保持二级响应,23个省(区、市)已将响应级别调整为三级,青海、新疆则为四级响应。
2006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特别重大级别以下的应急处理工作,依次由地方(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一般来说,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所降低。但在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近期并未出现本地确诊病例的北京市、上海市,仍保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出现聚集性本地确诊病例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响应级别却为三级,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