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由大学教授发表的观点惹了众怒,骂脏话的也很多。不愿苟同赵教授的人针锋相对,认为不生孩子就要没保障房,就要被下调养老金,这是把人当生育工具,而不是当人来对待,还有人感叹,即使为政策吹风,建言人士也不能胡言乱语,将惩罚不生的人视作理所当然,几乎没人认同赵教授。
厦大教授:要惩罚不生孩子
通过检索发现,赵燕菁讲出这番话的场合,是今年5月25日召开的第18届蓝筹年会。他主旨发言的大意是,从前的年代,家里多一个人口就多了一份工资,所以人们想生。现在人们不想生育,就得要另想办法,从资本角度进行惩戒,然后列举了保障房、养老金这些个人资本形式,建议将其与生育挂钩,愿意生的就能扩大家庭或个人资本,不愿意生的就损失掉,用拿走利益的方式动摇不生的意愿。
三个月前的发言之所以现在引发反响,是因为舆论中存在恐婚恐育的立场,被重新翻检出来的赵教授的言论给点燃了。在生育问题上,或者说对于生育意愿走低的现实,人们对原因、后果、解决方案等都有不一样的认知。人们希望计生部门及其周边的“智囊人士”,能够真正理解民众的处境,不应该将生育意愿低看作是个人问题,而应该看成是社会问题,从结构上为民众解除生育压力。
可在现实中,人们发现无论社会以及舆论当中,都在强化一种对生育不友好的环境。职场招聘时不愿意聘用已婚已育的女性,女员工生完孩子后发现岗位被占用,职业生涯走下坡路。生养孩子的沉重负担没有政策分担,完全靠夫妻或家庭力量勉强应付。
厦大教授:要惩罚不生孩子
老实说,不愿意生孩子,或者不愿意响应号召生三孩,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社会心态,它是在政策片面鼓励、保障长期缺位、共识一直匮乏的状态下逐渐形成的。政府会计算得失,个人和家庭当然也会。所以,当政策只是纸面鼓励生育,而不是掏出真金白银,将负担转嫁给个人或企业时,人们不抵触才怪。
面对现实中生育意愿的情况,大众认为像赵燕菁这样的人士,本可以将低生育意愿的真问题带到公共讨论场合,对那些影响生育意愿的结构因素加以分析、评判,然后督促政府部门积极调整,创造一个生育友好型政策空间和社会氛围。
哪知道,赵燕菁仍将生育意愿低归咎为个人,他想出的点子不是理解民众,而是惩罚民众,不是为困于生育压力的普通人说人话,而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建议掏出更厉害的鞭子。赵燕菁之所以被舆论劣评,遭人们斥责,就是人们早就厌恶了他说的那些陈词滥调。
厦大教授:要惩罚不生孩子
不排除赵燕菁在说出那番不合时宜的话时,夹杂着一点开玩笑的成分,但这种事不好开玩笑,错误地向公民灌输生育压力,实在不是公共论坛应有的体面发言。
关于如何正确理解生育意愿走低的现实,大众有切身体会,有历史认知,有现实洞察力,在这一现象上积累的认识水平比赵燕菁只多不少。遗憾的是,赵燕菁在公开场合用荒诞不经的话,建议用老派的计生手段来推行新的生育政策,势必加重全社会的反感,在他沦为笑柄的同时,只会让死结越打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