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宋代哪个高官将儒家的“仁”刻在骨子里,非司马光莫属。他少年时能砸缸救出被困其中的小伙伴,中年在朝无限上疏皇帝施仁政,晚年更因看到王安石变法执行不力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而建议废除新法、减轻人民负担。这样在政治上有突出表现的人,在文史著作上更具极大建树,不得不说他是个人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人(今山西夏县)。司马光家世系显赫,为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不过显赫只到另一位远祖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到了隋唐五代渐渐没落为布衣,直至祖父司马炫进士及第,以良好的官声和气节闻名乡里,家族再渐光耀。他的父亲司马池亦进士及第,并以清正仁厚之名成一代贤臣。司马光自幼聪颖,六岁就能读书写字,七岁熟背《左氏春秋》,堪称神童,更神奇的是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智救小伙伴,因而流传下司马光砸缸的佳话。
话说当时司马光在和一群小伙伴玩耍,玩着玩着有个调皮的小伙伴就爬上了消防用的大缸,并噗通一声掉进装满水的缸里,一起玩的孩子都太小,大家对这么大的一口缸实在束手无策,但看熟识的小伙伴就这么危在旦夕,聪明的司马光从惊慌中醒转,号令其他小伙伴拿起大石头砸缸,缸破了个大洞,里面的水很快流光,被水困住的小伙伴也从洞里顺利出来了。因为都是有头有脸人家的小孩,司马光的先进事迹也很快传遍了京城及各大都市,他成了名震全国的初代小网红。
小司马光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了父亲司马池心中的骄傲,他走到哪都要带上司马光,无论是外出赴任,还是各大社交场所,司马光都显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聪敏和稳重。以这份过人的才干,司马光获得了尚书张存和副宰相庞籍的赏识,前者将爱女许配给他,后者待他若亲子,在哪上任都要带上他。司马光并没在父亲炫耀他的时候伤仲永,在二十岁时就高中进士,从此开启宦海浮沉模式。
在为官的几十年中,他一直为大宋的发展献计献策,每到一个地方都做对当地百姓有益的政事,一生唯一让人诟病的事就是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要说司马光和王安石,其实他俩在京为官的时候是很好的朋友,因为俩人都是为大宋崛起读书的天才少年,很多政见不谋而合。但是渐渐的,王安石的激进和司马光的守成显露出来,王安石在变法中用人的一言难尽也让司马光不满,他们渐渐变成了所谓政敌。
不过政见不和不代表就是敌人,王安石新政中的部分政策司马光还是认同的,唯一极力反对的就是青苗法。他认为如果由朝廷放贷给平民,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肯定会出现大问题,例如官员执法过激、以权压民,更有甚者为了政绩强行摊派借贷,这样升斗小民们压力骤增,加之债主就是官府,伸冤都无处可去,这样对百姓是严重的压榨和盘剥。而事实证明司马光的担忧是正确的,虽然新法让大宋朝廷收入持续增加,可是流民现象也更加严重,为之后四起的农民起义埋下祸根。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家。在受到新党排挤的那些年中,勤奋的他一点也没闲着,一直在带队编写《通鉴》,耗时超十五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一直到五代,历史纵跨1362年,洋洋三百余万字,都由他统一定稿输出。当他将其进献给神宗时,神宗大受震撼,以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而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最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堪与司马迁之《史记》并尊。
在私德上司马光也几乎无可挑剔,他与张氏少年夫妻,一直没生育子女,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正常男子早就着急了,可司马光与张氏伉俪情深,并不把这当回事,张氏连续几次给他张罗纳妾都被拒绝了,最后收养侄子司马康为养子。后来张夫人病故,位高权重的司马光居然家无余财,只能靠典当所剩无几的田地给夫人办丧事,这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因此在他亡故之时,朝廷赠与的谥号是“文正”,也只有这么优秀的他,才配与范文正公同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