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题:告别实“鼠”不易 期待“牛”转乾坤——除夕夜话新年心愿
新华社记者
福牛贺岁,辛丑迎春,又是除夕。
回首2020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
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迈向2021年,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个平凡的人,怀揣你的初心,谁都能迈出铿锵的步伐,迸发“犇”的力量,收获你新年的心愿。
你在哪里,便是幸福的方向
除夕夜,32岁的季洪雪,仍在疫情防控一线。皮肤白皙,身材娇小,说话轻声轻语,戴上眼镜的她更多了几分书卷气。
她的平安就是家人的最大幸福。
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医生,每天早上6点起床,季洪雪要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核酸采样,对隔离点环境进行消杀以及医疗垃圾处理……南岗区的一家隔离宾馆是她的“战场”。
临近春节,隔离人员思乡心切,情绪有些波动。季洪雪和同事通过点对点对接,慢慢舒缓他们的情绪。“今天身体还好吗”“除夕年夜饭想吃什么”,这样的询问和安抚,对季洪雪来说,问多少次都行,只希望这一颗颗“安心”丸,让他们安心过好春节。
“战场”在哪,哪就是“家”!
在石家庄,不少高校学生留下就地过年,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河北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四学生雷妮娜就是其中一个。
雷妮娜是湖北武汉人,去年她在武汉一家康复驿站当了40多天的志愿者。这次河北的疫情,她义无反顾,在丰河苑社区做志愿服务。除夕夜,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心里想着,晚些时候给远在武汉的父母视频电话。
雷妮娜说,武汉和石家庄,一个是出生的地方,一个是上大学的地方,在她心里,两个地方都是“家”。新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武汉的烟火气越来越浓,河北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幸福开心地生活,努力工作。
家就是幸福的方向。
除夕夜,无论身在何处,为这个“家”,请照顾好自己。
守一份如初情怀
放假了,“超人”校长张桂梅一刻也没有闲着。冬日的华坪山区,山高路远、天寒地冻,张桂梅和同事准备许多方便面、面包、矿泉水,还在家访。
除夕这天,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的她,准备和福利院的20多个孤儿一起辞旧迎新。“平时学校工作忙,过年得好好陪陪孩子们。”张桂梅说,前两天她家访,发现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过年。她把这3名学生也接到福利院来,大家一起过年。
新年,张桂梅最大愿望是,希望大山里的孩子们,都能飞出去,飞得越高、越远、越好!
坚守者终将在命运的风暴里胜利。
“老婆,今年春节不能回去了,辛苦你照顾老人和孩子!”在中建三局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新院区改造装修工程项目工地,电焊工徐辉拨通了爱人的电话。
2020年大年初四,38岁的徐辉就疾驰武汉雷神山医院,用10个日夜领头完成了近400间病房的设备带和那耸立在“云监工”们心中的六根“定海神针”——液氧罐的安装。
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事,有时靠的不是力量,而是坚持。说起六根“定海神针”的安装,徐辉笑着说,锲而不舍,失败了,也要顽强。
今年春节,他和工友们再次留守深圳,加紧建设这项民生工程。
“今年我们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程,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工地这个大家庭很温暖。”徐辉说。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4800多万。
加大物资供应,各地行动起来。这份温暖,由你我的坚守共同点燃。
除夕夜,因为这份如初的坚守,好暖!
打开了不起的新希望
除夕夜,灯火璀璨。
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新华区新华路,与北大街家口附近“温州阿培餐厅”,生意不错。
老家温州乐清市的严维培是这家店的老板。“餐厅开了十几年了,一家三口,又当厨师,又当服务员,”严维培告诉记者,平时,餐厅一天能卖2000元到3000元,食客都是周边居住或上班的老顾客。
石家庄疫情发生后,餐厅一度暂停营业。但是严维培没有闲下来,他利用自己的餐厅和储备的食材,主动给社区抗疫工作人员免费做起了盒饭,在防控形势最为紧张的时候,前前后后共免费为抗疫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做了1000余份。
“特殊时期,用自己的本事为抗疫做点贡献,也不算啥,”严维培说,“暂时的困难,能挺住。”
2020年实“鼠”不易。
“2020年,对于我们外贸企业太不容易了。”回望过去的一年,河南省鹿邑县迪雅思化妆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纯杰感慨地说。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国外订单锐减,公司迟迟不能复工。”黄纯杰说,公司员工近200人,为了保障他们的工资发放到位,当时只能亏本销售。
点亮心中的灯烛,迎接新的一年。
这个除夕夜,黄纯杰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作为一名中小企业家,我希望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在新的一年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在当地就业,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过上好日子。”
2021年,我们一起“牛”转乾坤。(执笔:聂焱 参与记者:周科、庞明广、杨思琪、闫起磊、翟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