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4月22日消息,“长期不作为”“全国罕见”“财政资金严重浪费”“敷衍潦草”……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措辞严厉,引发舆论关注。有不少网民发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似乎越来越“刚”了,真正“长出了牙齿”。直指问题、不留情面,通报用词和表述“不客气”,针对的正是地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比如,辽宁铁岭市委市政府对环境治理“长期不作为、慢作为”,广西崇左整治黑臭水体敷衍应付以至于官员遭遇“能闻到臭味吗”的灵魂追问,对这些问题就该态度鲜明。类似“跨轮”污染屡教不改的事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过。今年3月,本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3年后,贵州台江经开区园区附近居民在家仍得戴N95口罩,果蔬水稻林木被“熏”坏,疑似大气污染现象不减反增。
崇左市民向督导组反映情况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目的正是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执行效果看,中央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敢碰硬、动真格,咬定问题不放松,严肃认真对待群众举报,不放过任何环境污染线索。很多地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然而,环保督察利刃高悬,还有一些地方被抓了典型,数起污染问题,跨越5年仍未整改,对光说不练、敷衍塞责的地区而言,不仅该“红红脸、出出汗”,更要深刻反省,环保治理为何“一潭死水”,哪些作风污染了思想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