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被称为小麦“癌症”,不仅造成严重减产,产生毒素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23日,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科研团队,通过10多不懈努力,采取分子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选育出高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新品种——扬麦33号,通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评鉴,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破解世界性难题。
科研攻关将抗赤霉病与高产相结合
国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郭文善教授介绍,多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小麦产区高发,年发病面积超过1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目前,全球抗赤霉病遗传资源匮乏,更是缺乏对赤霉菌免疫的种质,已克隆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只能有限提升抗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我国小麦种植区普遍都是采用化学方法,来抑制住赤霉病的重发。有的地方要施三到四次化学药品,但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大量化学药品的使用和残留,既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更是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只有从关键技术突破,选育出小麦高抗新种,方才是解决的有效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说。
“分子育种技术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在分子或者基因水平上进行育种。通常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修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等)。目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主要是在小麦杂交后代选择过程中利用与优异基因或者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携带这些优异基因或者位点的材料。”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