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60年后,“国家的孩子”为什么上了热搜?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60年后,“国家的孩子”为什么上了热搜?
中新社记者王欢
“我们或许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庭,拥有着最多的亲人。”孙保卫在内蒙古草原经营一家兽药店,他是60年前被送到四子王旗的孤儿中最小的一个。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
灾害、饥荒、疾病,1959年到1961年,华东多地危困之际,内蒙古牧民敞开温暖怀抱,接纳了3000多名像孙保卫一样“国家的孩子”融入草原。
“国家的孩子”——以“网红”姿态重回人们的视线。祖辈们一个个无私大爱、民族团结建设国家的故事引发年轻一代四海一家的深深共鸣。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从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大一统”观念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百年政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智慧”。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或许能从五个维度一窥其要义。
一曰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斗,达成“万方乐奏有于阗”,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共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宪法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十八大以来,中共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跨越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