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广袤无垠的南极从此有了中国人持续奋斗的身影。同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40年来,我国南极考察一路风雪兼程、筑梦冰原,取得了哪些成果?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不久前,我国南极科考团队设计的六足机器狗崭新亮相,定制的鞋子、特殊保温处理的电池,让考察队员们在应对南极的恶劣环境时有了“新助手”。
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海底沉积物......近年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的过程中亮出的科技范儿,展示了我们在探索南极过程中非凡的实力。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而中国真正拿到“入场券”,是在40年前建成长城站之后。那时候我国的物资装备和保障能力都非常薄弱,连运送物资需要的专业破冰船都没有,用来替代的船不能直接抵达建站地点,队员们还必须驾驶简陋的小艇,把大船上的物资一点点转运上岸。
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1985年10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不过,在进入“南极俱乐部”初期,我们和很多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只能奋起直追。
当时,南极最具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的区域有三个点:极点、冰点和高点。其中两个都已经有了考察站。早在1957年,美国就在极点建了世界上唯一的常年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而冰点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前苏联也在此建成东方站。只剩下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没被攻克。我国为了推进南极科考事业发展,从1991年便锁定目标,要在南极的高点去建昆仑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军:“为了建昆仑站学习经验,我们组了一个团去美国的考察站。当我看到美国的考察站和装备,给我的震撼不是一点半点,实实在在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也激励我们往前推进的动力。”
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的南极工作者们以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把这个国际上公认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在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建成了昆仑站。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南极科考力量不断壮大,建站和科考工作更加大步向前。我们在南极探索的成就可以说今非昔比。
目前我国共建成5个南极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数量位列世界第三。
这5个考察站使命各不相同:长城站主要聚焦生态方面的研究;中山站则侧重研究冰川、高空大气物理;昆仑站增添了天文观测研究、深冰芯钻探及研究;而2014年建设的中转枢纽站泰山站,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南极科考提供保障;去年落成的秦岭站,从选址到建成历时12年,屹立于罗斯海西岸,填补了我国南极科考布局的重要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