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国核工业集团通过其公众号“中核招聘”发布一则标题为“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的消息,同时附带一个满眼星星的表情,似乎表达对收到如此多申请的自豪感。该文章发布后引发网络舆论的不满,网友质疑找工作的困难成为中核炫耀的资本,面对舆论压力,中核集团删除了该文。4月6日晚,中核招聘官微发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回应“百万简历”事件称,今年校园招聘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以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特长、意向的精准匹配。并表示,始终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持续改进每一个细节,用真诚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努力让求职一路温暖、周到体贴。
简历数量不应成为企业炫耀资本。“百万简历”事件折射出当前求职者的就业形势严峻,有网民称1730个岗位,也就意味着一百多万人次可能落空期望,这也代表了一百多万人正在为生活、为梦想奔跑到气喘吁吁。“我们毕业生只想拼尽全力地投递每一个企业寻找一个工作机会,而我们的这些努力不该作为企业炫耀的资本,更何况中核集团还是国资央企。” 一语道出公众对国资央企承担社会责任有更高的期待,对于国资央企来说,应该以提供比其他企业更多岗位、解决更多人就业为荣,而不是炫耀有多少人报名。公众对中核集团公布数据的激烈反应,其实质也是通过事件宣泄当前就业焦虑。
国企在公共传播中需感知社会情绪。事件从数据争议到舆论反噬,还暴露了国有企业在公共传播中的责任失衡问题。当国企推文突出的是“百万简历”弱化了“国企扩招”,就脱离了企业引才的初心,转而让舆论失衡,加剧就业焦虑。企业将招聘数据等同于“成绩单”时,却忽视了数据在就业市场中的敏感性,忽视了求职者的感受。这种强调“海量简历投递”的叙事,在公众认知中极易与“制造内卷”产生关联。国企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公共服务职能,其传播内容需彰显社会责任并兼顾稳定社会情绪。只有凸显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才能彰显其社会责任的担当,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只有不脱离群众感知公众情绪,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4月6日晚,中核集团发布的《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正是对“百万简历”事件的一次纠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件造成的舆论压力。
此次招聘风波不仅映照出前求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困难,也对国企需构建更具社会责任的传播话语提供了借鉴。当国企将社会责任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文化中,并通过传播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验证的公共价值,国企才能真正成为公共情绪的“稳压器”与社会信任的“连接器”。(文/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