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海的一半》将于4月11日、12日,在福建大剧院连演两场。4月15日,《海的一半》厦门站的演出也将开启。
提起福建,脑海里想到的就是福建男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开放、互助、拼搏、创新的商业基因,引领着福建老板从“三来一补”的家庭作坊,一步步走到世界前列。福建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信念薪火相传,塑造出今天的“福建霸总”。
舞剧《海的一半》正是聚焦于“福建霸总”这一特殊群像,通过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与极具地域符号的舞台美学,刻画了一群兼具商业英雄气魄与家族温情的成熟男性群像。他们身着利落西装,脚踏南洋风云,眉眼间凝结闽商“爱拼敢赢”的锐意,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热血传奇。
福建霸总:西装革履下的领袖风骨
舞剧以“福建霸总”为核心符号,深度诠释闽南商界巨擘的硬核气质。他们不仅是商战中的决策者,更是文化符号的承载者。
剧中主角“海庚”,原型源自“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实业传奇。在舞剧前段“新加坡、一个危局、一群兄弟、一次会议”舞段中,由“海庚”领舞,舞者们动作充满张力——双臂挥展如千帆竞发,踏步铿锵似商海博弈,以爆发力十足的腾跃与椅子舞,再现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创业时“赤手空拳闯天下”的果敢,舞台背景投射出巨幅账本与契约文书,暗喻闽商“一纸合约定乾坤”的英雄气魄。
福建霸总的外在形象不仅是西装革履,更融入地域文化细节:舞剧的背景音乐中穿插福建民乐,赋予舞剧独特的闽南底蕴。舞台布景复刻闽南红砖厝与南洋骑楼,西装笔挺的霸总们立于其间,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剧中“龙回头”群舞更是再现华侨归乡习俗——“脱草鞋”,舞者们身着“红围巾”,甩围巾的动作充满力量,暗喻“落叶归根”的文化执念。
爹系熟男:国家情怀与家族温情的双重书写
在霸总外壳之下,这群福建男性更藏着“爹系”特质——外刚内柔,以家国为锚点,将责任与温情熔铸成跨越海洋的精神丰碑。
“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舞剧以福建籍华侨为原型,用舞蹈语言诠释这份沉甸甸的担当。在“新加坡会议室”中,“海庚”以一人之力转起整张会议桌时展现其内心撕裂的心情,在商业帝国与国家教育间挣扎。此场景灵感源自陈嘉庚“卖大厦救厦大”的史实,他的“教育为立国之本”在巨幕舞台上滚动,背景屏幕浮现厦门集美学村的剪影,将个人抉择升华为民族大义。
剧中“绝笔信”场幕堪称催泪高潮:弟弟海贤病危时,一段飘洋过海的绝笔信触发海庚的独舞。“心如刀割”的低沉音乐如泣如诉,“海庚”脱下西装外套,与想象中的弟弟共舞——托举、缠绕、坠落,动作交织着愧疚与不舍。这一幕致敬陈嘉庚与陈敬贤兄弟的创业史:1907年,兄弟二人同心还清父债,以“信义重于山”的担当,书写新加坡华商史上的一段佳话。舞段末尾,海庚孤独遥望海的另一半的故乡,隐喻华侨“离家不离祖”的文化基因。
闽商精神:漂洋过海的霸总基因
舞剧《海的一半》以舞蹈语汇解构闽商精神内核,展现其坚韧、创新与家国情怀,凸显“福建霸总”的硬核气质与群体智慧。
“无中生有、敢为人先”的信念贯穿全剧——舞剧开头,男演员们歃血为盟,以肌肉贲张的躯体对抗浪涛,象征闽商跨洋创业的九死一生。此场景灵感源自“下南洋”血泪史:从泉州港衰落到东南亚开埠,闽南人将海洋的凶险化为商业的机遇。
“福建霸总”的魅力不仅在于商海征伐,更在于对家国的赤子之心。他们“探大钱”后,回国“起大厝”,建造了大量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一座座闽南红砖大厝保存至今,更将财富反哺故土教育。而“鹭门第一校”场幕中,再现闽籍华侨将兴办学校的壮举,让“霸总”二字跳脱商业范畴,升华为教育兴国的支持者。
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的闽籍华侨作为20世纪杰出的闽商代表,书写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史诗,是中华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丰碑,他们教会当代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不是财富的数字游戏,而是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山河的格局与担当。正如集美学村“嘉庚式”建筑的飞檐翘角——既扎根土地,又仰望苍穹。
《海的一半》不仅是一部舞剧,更是一曲闽籍华侨的精神史诗。它用西装革履的霸总外壳,包裹住山海孕育的坚韧、家族温情的柔软、与家国同频的赤诚。当舞台灯光渐暗,那群福建男人留下的不仅是商海传奇,更是一座文化丰碑——他们是从“下南洋”浪潮中走出的实干家,是妈祖庇佑下跨洋逐梦的冒险者,是成功之后亦不忘回馈桑梓的慈善家。他们的故事,在力与美的碰撞中,重塑了“福建霸总”的终极定义:叱咤风云的魄力之下,永远跃动着山海之间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