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4月4日至9日访问中国期间,频繁提及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尤其在抵达广州第二天在中国美国商会的演讲中,她五次点名批评中国制造业,特别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等优势产业。
“产能过剩”论调实为美国新一轮的“中国冲击论”与“中国威胁论”变体,旨在将经贸议题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美国惯用“捧杀”与“棒杀”策略,如去年通过“结束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法案”,试图将中国定性为“发达国家”。近期,美国媒体宣称“中国冲击”重创全球,中国廉价商品可能摧毁他国新兴产业。此刻提出“产能过剩”议题,目的在限制中国优势产业扩张,煽动全球“去中国化”。
然而,中国“产能过剩”之说站不住脚。首先,产能状况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供需失衡是常态,应由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自我调节,而非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国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优势,而非依赖补贴。其次,全球市场需求显示,优质产能非但不过剩,反而严重短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需求将达到2022年的4.5倍,即4500万辆。再者,中国工业产值约占全球40%,相当于美、日、德、韩四国总和,接近美国两倍。中国庞大的产能源于人民辛勤劳动,理应拥有相应市场规模,以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双碳目标,并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彭博社4月3日的文章亦指出,数据分析并不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存在“产能过剩”。
讽刺的是,美国一面指责中国补贴导致“产能过剩”,一面在国内大肆推行“双标”政策。通过立法、技术投资等手段刺激本土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扭曲公平竞争,扰乱全球供应链,最具代表性的是2022年8月实施的《通胀削减法案》。此外,美国还制定中国先进芯片制造企业黑名单,禁止其获取关键美制设备;任意修改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设置贸易壁垒;严打TikTok;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供应链协议,破坏全球供应链,围堵、遏制中国经济,此类行径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