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近些年发生大量野生保护动物攻击人类事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干嘛?既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还可能造成野生动物不断挑战人类的底线。
据悉,2025年4月1日傍晚,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发生一起不幸事件:一位66岁女性村民在其种植园内遭遇网纹蟒袭击并被吞噬。事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受害者当日下午进入棕榈种植园劳作,傍晚未归引起家属疑虑。其子遂组织村民约三十余人,携带工具展开搜寻。最终,在距离农舍约800米处,发现一条腹部异常隆起的巨蟒。经解剖,确认受害者遗体完整位于蟒蛇胃部,体表覆盖淡红色腐蚀性黏液,衣物尚完整。
据法医鉴定,受害者死因为机械性窒息,肋骨及胸骨存在多发性骨折,符合蟒蛇绞杀特征。遗体呈现消化初期状态,皮肤半透明,面部五官受胃酸腐蚀略显模糊。
此次事件凸显了当地人与野生动物之间潜在的冲突,并应引起相关部门对该地区居民安全问题的重视。
蟒蛇吞噬现场的共性密码
近年发生的蟒蛇吞噬事件,虽地点各异,却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共性特征,值得深入探究。法医鉴定显示,遇害者肋骨呈螺旋状骨折,与2017年法里达案中胸骨环状碎裂的痕迹高度吻合,表明巨蟒绞杀方式具有一致性。
网纹蟒的强大绞杀力可达每平方英寸12磅,足以迅速使人丧失意识,而遇害者遗体表面的强酸性黏液(pH值1.5-2.0)加速了皮肤的液化过程,揭示了蟒蛇捕食过程的生理机制。
此外,时间分析显示,三起案件均发生在黄昏时段(17:00-19:30)。此时巨蟒体温下降,捕猎欲望最为强烈。种植园工人在此期间正处于劳作收尾阶段,疲惫状态下身体散发的热量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极易被蟒蛇的红外感知系统捕捉,成为攻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