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哈尔滨公布了本轮疫情首个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该患者曾于9月8日至10日,连续3天到一家名为“子不语”的剧本杀店游玩。而病例2、3也曾于9月7日前往该店。
轨迹行程中出现了这名确诊患者的具体住址门牌号,这就非常不合适了,涉嫌违法。
随后,网络上就出现了对这名女孩的网暴言论,什么“哈尔滨毒王”,“侮辱了剧本杀”,"连去三天剧本杀这女的到底是干什么的"等等人身攻击和谩骂,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心理影响。
“剧本杀”是什么?
不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剧本杀是个什么东西。
剧本杀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真人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全程以剧本为核心。多名玩家通过多轮搜证、推理、讨论,选出最终的结局。
剧本杀在进入中国本土化结合后产生了欢乐、恐怖、情感等众多剧本类型。
虽然种类丰富但游戏流程固定,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选择剧本——在茫茫库存中,根据游戏人数,题材,难易等级“快速匹配”合适剧本。
选择人物——根据相关介绍,选出该本你喜欢的人物,可男可女,可反串。
阅读剧本——进入故事阶段,了解剧情主要内容,人物关系与时间线索,明确任务要求。
搜查线索——利用行动点搜查个人或场地相关线索,帮助破案。
圆桌讨论——将自己对线索与剧情的掌握内容进行讨论,向嫌疑角色提问,找出真凶。
投票复盘——最终投票选择自己认定的凶手,结束后听DM讲述故事与凶杀案的真相。当所有流程进行完毕,在DM最后讲解中,一局欢乐的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强大的扮演属性,3-5个小时不等的游戏时间,不同人生的沉浸式体验等使得剧本杀魅力自成一派。现如今,剧本杀早已作为欢迎度最高的线下“社交新宠”,备受年轻人喜爱!
哈尔滨发布如此做法不妥
作为官方媒体,在通过海量数据摸排确诊患者的过程中,获取大量人员的隐私信息,本身这些通过大数据获取的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国家网络安全法:
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可见,哈尔滨发布公布的轨迹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虽然未直接牟利,但是对个人造成了损失和影响,相关人员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2017年3月通过的《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同年6月,出台了《网络安全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是从法的角度来规范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个人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我们也逐渐开始对科技,手机变得越来越依赖。
但科技进步貌似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我们的同时,或许潜在着某些隐患。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衣食住行均可以在各大手机软件上得到满足,甚至出门可以不用带现金,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我们在应用科技的同时,科技是否也在“操纵”着我们。
我们每一天的一言一行各种个人信息,都被使用的各种软件记录和收集,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大数据可以根据我们每天衣食住行的信息对我们偏向,喜好进行分析,我有个设想,在足够多的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大数据可以对我们的性格,包括我们的潜意识了如指掌。在此种情况之下,我们虽然每个人都穿得衣冠楚楚,在我们在大数据的面前我们与裸体无异。
看过很多的小说、报告、影视作品,都在探究如何去进入人的心灵,并达到把握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上述故事作品中,都是极个别的事例,但如今的我们在无处不在的大数据的笼罩之下,上述影视作品的设想已经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上了?
当然现在人们对隐私越来越重视,国家法律对个人隐私有相应的法规,科技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都是受到法律约束的。
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对科技进步常怀敬畏之心。凡事都有利弊好坏,如何平衡利弊也是科技进步的一个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