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尔街日报》提醒拜登:经济刺激易,基建投资难
【文/观察者网刘程辉】就在1.9万亿美元新冠刺激法案通过后不久,拜登又抛出了高达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但对于拜登政府新一轮颇具雄心的“撒钱”之举,有美国媒体送上提醒——拜登注意了,刺激简单,但投资难。
《华尔街日报》:拜登注意了,刺激简单,投资难
当地时间31日,也就是拜登公布2万亿美元基建投资方案的同一天,《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叶伟平(Greg Ip)撰文指出,相比于此前的1.9万亿经济刺激措施,拜登第二阶段的基建投资计划更为重要,影响更为久远,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也更大。因为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投资的数额,还取决于投资的目标。为此,叶伟平在文中指出了拜登可能面临的困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叶伟平(中)接受美国媒体采访
文章指出,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拜登面临着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收益递减。
在拜登的方案中,有四分之一的资金花在了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及其他实体基础设施上。在过去,这些基础设施是联邦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部分。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博士研究生亚菲(Daniel Leff Yaffe)表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花在洲际公路系统上的每1美元,都能提升私人投资和工人的生产力,从而产生价值约2.5美元的经济产出。
但叶伟平认为,美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样不堪,新建的基础设施也不太可能像现有设施那样得到充分利用。文章援引亚菲的话说,美国州际公路只占全美公路总里程的1%,却占全美交通里程的25%,“第二条州际公路,或者美国今天修建的任何其他公路,很可能并不会带来很大的生产力提升。”
文章建议,拜登还需要找到合理的分配方式,因为分配方式往往容易削弱公共投资的有效性。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尽管美国乡村公路路况较好,但却比城市公路获得了更多的资金。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学家瓦莱丽·雷米(Valerie Ramey)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的刺激政策花了很多年才真正落实为实际建设,并没有在短期内提振就业。
美国加州51号公路 来源: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