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持续,英国“红墙”人的日子更难了
[环球时报记者曹劼]2019年的英国大选,不仅令首相约翰逊风光大胜,还衍生出一个新词——“红墙”。这个由英国民调研究专家詹姆斯·卡纳加苏里亚姆创造出来的词,特指英国政坛两大政党之一工党的铁杆票仓。伴随撒切尔夫人当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对于工会力量的打压,“红墙”区里引以为豪的煤矿业与纺织产业日趋衰落,加上全球化贸易带来的冲击,部分地区经济一蹶不振。红墙区的人们近些年日子越来越难过,这两年因为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坍塌”“分裂”等字眼常常和“红墙”联系在一起,媒体说的其实是,“红墙”变“蓝”的趋势。蓝色代表的是保守党,当地舆论提及政治民心走向时,常说长长的红墙被一块块“蓝砖”替代。即使“红墙变蓝”,那些传统的工党票仓地区的人们生活依然诸多困扰。
传统意义上的“红墙”区,沿着以伯明翰、考文垂为代表的英国中部地区一路向北,遍布约克郡,直达威尔士的东北部。这些地区聚集了英国产业一线劳动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或是从事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或是在煤矿钢厂工作。长久以来,他们居住在英国工党的心脏地带。
在上世纪制造业兴盛的时期,当地人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如今这里已经是英国老龄化最为严重,最暮气沉沉的地区。很多人参与过1984年—1985年全国性反对撒切尔政府政策的矿工大罢工。如今在一些城镇的街头,仍然可以看到相关的海报宣传画被贴在一些居民的窗户上,以示纪念。他们将日子越来越难归咎于欧盟移民和自己抢工作,于是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中,“红墙”人普遍投票支持脱欧。由于工党在脱欧问题上一度态度暧昧,“红墙”人干脆抛弃了自己长年支持的工党,让红墙变蓝,令如今的英国政治版图,中间大块区域都是密不透风的“蓝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