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通胀”日益成为人们在谈论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时提及的热词。美国劳工部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急升6.2%,触及近30年来高位。这背后的症结何在?通胀又会否持续,甚至重演上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危机?
近30年来高位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cpi环比上涨0.9%,高于市场预期;同比涨幅达6.2%,为1990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并远高于美联储2%左右的长期通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体现在从食品杂货到汽车,从能源到住房,美国家庭所需的各种商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有调侃称,cpi如今成了“消费者痛苦指数”。
对于这一趋势是福是祸,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体现消费者需求旺盛,标志着美国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近几个月来,拜登政府和美联储一直坚称,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在美国经济从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中复苏之际,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经济学家杰森·弗曼说:“我们目前看到的相当大一部分通胀,是疫情结束的必然结果。”
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一趋势或将破坏经济复苏前景,甚至引发衰退。就连拜登也于周三着急表示:“通胀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扭转这一趋势是我的当务之急。”
弗曼说,目前趋势对于“通胀只是暂时性的”这一说法是一个重大打击。“通胀并没有放缓。它保持着炽热的速度。”
在本月初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似乎也转变了口风。他说:“供应制约比预期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症结何在
根据鲍威尔的说法,当前通胀上升的驱动因素主要与疫情造成的混乱有关,特别是封锁、不均衡的重新开放,以及病毒本身对供应和需求的影响。
先看需求方面,随着美国经济重启,消费者需求激增。弗曼等分析人士认为,错误的政策起了作用。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累计出台数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措施,同时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政策。这些措施填补了消费者的钱包,也提振了需求。
“他们往火上浇煤油。”弗曼说,决策者如此热衷于避免经济崩溃,以至于他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通胀”。他指出,“美国的通胀比欧洲高得多。尽管欧洲也正经历与美国一样的供应冲击,同样的供应链问题。但他们并没有采取那么多的刺激措施。”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同时,消费者预期也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俗地说,当你认为某件商品明天会更贵,你今天就会多囤一些。这导致需求增加,从而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产生“滚雪球”效应。
再看供应方面,在消费者需求激增的同时,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正严重受到疫情制约。疫情暴发后,不少企业运营陷入停滞,数百万人失业,经济遭受重创……
此后,随着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落地,疫苗接种持续推进,消费品需求开始迅速回升。然而,全球供应链却无法如此轻易地反弹。
此外,随着企业竞相满足消费者需求,劳动力短缺也在推高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来转嫁这些成本。
会否“重蹈覆辙”?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迎来假期之际,作为通胀“晴雨表”的cpi持续走高引发担忧,尤其是对于拜登政府和美联储来说。目前,不断上涨的物价正在影响国民情绪,并拉低拜登的支持率。
同时,美国经济会否重演上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危机,引起关注。那么,通胀会否继续发酵?对此有三种看法,一种较为乐观。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日表示,尽管通胀率很高,但远不及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峰值那么糟糕。
鲍威尔也表示,他相信“我们充满活力的经济将根据供需失衡进行调整,通胀也将随之下降。”
另一种较为悲观。高盛经济学家上周在一份报告中警告称,通胀“在好转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并可能持续到明年。富国银行的资深分析师莎拉·豪斯等分析人士也持类似观点。
还有一种较为温和的看法。“会伴随我们一段时间,”弗曼说,“通胀率将从今年的迅猛增长中回落,但与我们习惯的历史标准相比,它仍将非常高。”
舆论预计,为遏制通胀持续上行,拜登政府和美联储可能会“两手抓”。
一方面,拜登政府可能会专注于疏通供应链瓶颈。目前,拜登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已获国会两院通过。但是说易行难,供应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疫情是否会反复,是否会有另一艘装载货物的邮轮被困在关键航道,抑或是另一场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影响进展。
另一方面,美联储或将调用工具,例如提高利率和收紧货币政策,来调整消费者需求,从而减缓通胀步伐。美联储已于本月初宣布,将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逐月减少15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并视情况调整资产购买速度。但是,舆论对于美联储“踩刹车”是否够快,或者是否必须更快,仍存疑问。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经教授伊塔伊·戈德斯坦表示,由于美国经济仍在蹒跚复苏,美联储将面临“艰难的平衡”。“一方面,你希望为经济和市场提供刺激,以度过危机。但另一方面,你也不想做得过火,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