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4公斤!”11月26日上午,在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洋田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晚稻测产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了晚稻测产结果,现场欢呼声一片。
加上此前7月份早稻平均亩产783.1公斤,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09.5公斤。这个数字,意味着黄埔区成为了在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后,广东省首个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块(面积30亩以上)突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地区。
测产现场,收割机正在收割晚稻。
“开割!”
上午9时30分,试验基地格外热闹。罗锡文院士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3处田块开展现场测产。随着专家组的一声命下,收割机开始收割。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收割、脱粒、称重、测量面积和水分后,稻田间传来喜讯:三丘田的算数平均亩产数为726.4公斤。
加上今年7月,在同样的地块,测产取得了早稻平均亩产783.1公斤的数据,得到一个令人喜悦的成绩——双季稻亩产1509.5公斤,成功实现了亩产3000斤的目标。
“这是去年袁隆平院士提出‘3000斤工程’后,广东省首次实现早稻和晚稻在同一个30亩以上规模地块双季亩产达3000斤。”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说。